郭刚堂父子请顶住,莫被他人挑拨
AC专栏
作者 |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35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
编辑 |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
联系 |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@qq.com
最近网友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刘德华、井柏然主演的电影《失孤》原型终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。这本来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,但是最近这几天的舆情令人十分担忧:
由于儿子郭新振表示,要待在养父母身边,只是会像跑亲戚一样去看父亲郭刚堂,部分网友为老郭抱屈,认为养父母“罪大恶极”,怎么他们最后“得了便宜”!这绝对不行!
进而又认为儿子郭新振也不是什么好人,因为他在养父母家中是老小,上边两个姐姐都对他有很多帮助。不仅养父母涉嫌“重男轻女”,他一样是啃食姐姐的“吸血鬼”。
目前,郭刚堂站出来表示,不希望舆论打扰儿子,也感谢养父母一家竭尽心力养育儿子,供他读上了大学,并成为人民教师。他希望两家将来以“亲戚”的状态走动,这是他愿意接受的结局。
然而,在上述消息的下方,尽是一片骂声:骂养父母的无义,骂亲生儿子的无情,骂亲生父亲的软弱可欺。
互联网上流行一句话: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。现在看来,当事人想善好像也不行,必须符合网友意愿,“恶”才可以。
在这里,我想力挺郭刚堂父子一下。首先,转告那些试图改变郭刚堂父子的人: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“恶”。其次,希望他们父子能挺住部分网友无论有意无意的挑拨,不要破坏了好不容易团聚的父子关系。以下是我对他们的声援:
对郭刚堂父子的选择,网友可以有不同看法吗?
当然可以,这是每个人的表达权利。他们既然选择公之于众,就要接受被舆论放大的准备。
对郭刚堂父子的选择,网友可以横加指责、干涉吗?
当然不可以,因为这也是每个人的权利。
一个人如何看待一件事是“善”还是“恶”,其实是比较主观的标准。一个公认的大好人,可能在一些人心中,就是坏得可以。
比如,对有些人来说,华盛顿是大功臣,缔造了现代民主制度,也造福很多人,但在有些人看来,他就是大坏蛋,剥削黑奴。
你能说那些人跟你所想不同,就是错误的吗?当然不能,每个人判断好坏的标准是不同的,也没有对错之分,只要人各有异,这种标准也不可能统一起来。
同样的,一个人选择“善”还是“恶”来应对也是自己的事,只要做好承受后果的准备即可。
因此,如果郭刚堂父子一开始选择了“恶”,也是他们的选择,尊重即可。现在郭刚堂父子选择了“善”,为何就要跳出来反对,劝他们“恶”?也应尊重即可。
另外:
养父母是好人还是坏人,凭什么你说了算?
郭新振这样的选择对郭刚堂是好是坏,凭什么你说了算?
郭刚堂选择相信郭新振的选择,是明智还是愚蠢,又凭什么是你说了算?
如果你把你的意见当做衡量一切的标准,是你“未经他人苦”,也太过自恋了。
你可以说的是,如果自己经历类似的事情,会作出什么选择,当然也就仅限于你自己——只能代表你自己,不能代表别人,更不能代表“这就是对的”,一切跟你不一样的做法都是“错误”、“下等”的。
当然,如果你会有这样的想法,恐怕也就不太会站出来,公开指责郭刚堂父子的选择有什么不对了——别人怎么选,跟你有什么关系,不需要你来说三道四!!
在若干互联网事件中,这种网友绑架当事人,要求当事人一定作出跟自己保持一致的选择才是“好的”、“对的”已经非常普遍,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,必须坚决抵制。
这完全是把个人主观的看法上升为一种“客观”、“公理”的标准,对于亲历事件的当事人来说,是很大的压力——如果他们不跟着网友的“集体意志”,会变成了一种“错误”,也会被“抵制”。这种压力无疑会剥夺他人自由选择的权利,进而破坏他们本来的生活节奏。
希望郭刚堂父子能够顶住,不要被这些人所挑拨——他们不认同你,仅仅代表他们自己的观点,不能代表他们就是对的,甚至他们也不代表大多数(要知道沉默的,往往才是大多数),千万要记住这点。
既然都是主观的看法,也就没有说服对方的必要,因为这不存在正确与否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,以“善”或“恶”待之,究竟会有什么差别?
事实上,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磨难,这才是人生的真相。只是遇到同样的磨难,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,而不同的应对方法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。
以“恶”的方式,会得到什么呢?
首先是情绪的发泄。
这样做,可以把生活的不如意投射在对方的身上,认为这一切都是对方造成的。
生活的困境,如果是由另一人造成的,这样想,一开始其实是很爽的,因为自己的痛苦终于有一个人来承担了。
但是,从长期来看,就很有可能陷入“我是受害者”的思维循环之中——既然我是“受害者”,那我还需要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个局面吗?既不需要,也不可能。
其次,没办法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。
命运可能对你是不公的,但是听天由命,还是接受命运,努力开创新局面,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。心理学家、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作者弗兰克尔二战的时候,因为犹太人身份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。出来的时候,除了他,一家老小都不幸去世了。
他是非常不幸的,但是他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,这一段经历反而让他有了新的思考:
在这种极端环境下,好像一个人被剥夺了所有的自由。有些人选择怨天尤人,觉得自己的命运就是等死,而有些人则依然能够活好每一天,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应对艰苦的生活,而后者往往比较容易幸存下来。
由此他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,感兴趣的可以读读这本书,特别是你也陷入那种极端困境之中的话。
而有些人就是如弗兰克尔所说,因为遭遇了不幸,于是就放弃所有的选择权,一味地把责任全部转移给“加害者”。
《刑事侦缉档案4》中文婉兰的父亲,就是这样的人。因为妻子出轨生意伙伴,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意志消沉,整日在赌博中度过,钱不够了就去找那个生意伙伴算账,认为是对方欠自己的。最终,他连累了女儿跟他一起受难。
郭刚堂如果愿意,其实早就可以沉浸在这种生活中:
埋怨是谁没看好孩子,埋怨是谁抢走了孩子,埋怨养父母“罪大恶极”,直到埋怨孩子找到后不亲近自己……他有无数可以埋怨的“对象”。
可是,他都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。
那么,当郭刚堂以“善”的方式面对生活,又会得到什么?
“善”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平静下来,不再沉溺于“恶”的战斗之中。
生活平静,心态平和,岁月静好——郭刚堂父子现在的选择,无疑最终会朝向这个方向发展,而如果他们被挑拨成功,开始走向“恶”,那随之而来的就是鸡飞狗跳,甚至要对簿公堂,怎么可能安安静静过日子呢?
“善”可以让人更平静、创伤更小地接受巨大的改变。
肯定有人会说,那没有被拐走,不是更好,不用骨肉分离那么多年!想到这里,怎么能忍呢!
是的,你也可以这样想,可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,你什么心情?你又会做什么?肯定是情绪激动的,也有可能会有过激的行为。
然而,既然被拐走,就不能期许一定有现在这样的结局,孩子可能遭遇了非人道的待遇,甚至可能早就夭折。郭刚堂难道就没想过这点?如果是这个结局,郭又该怎么办?
另外,即便没有被拐走,孩子一定能平安长大吗?
因此,用“善”的观点面对,对郭刚堂来说,目前就是一个天大的喜讯。儿子在这段岁月中并没有受什么苦,反而得到了很好的对待,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。
对于郭新振来说也是如此。事实一旦被“揭露”,对他的冲击是最大的,因为这是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,生活二十多年的家竟然不是自己的家,他也需要平稳过渡。
对他来说,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,然而他也选择了“善”的应对方式:过去这二十几年不是假的,也确实是被人当做非常疼爱的孩子来看待,跟别人建立的情感、社交等也是真实存在的。这些都客观存在,他希望延续下去。
假如听从网友,全部抛弃、全部否定,你们想过他会有多么痛苦吗?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长远。支持郭新振的这个选择,我认为才是爱孩子的表现,而且这确实对郭新振父子的心理健康都更有利。
“善”可以让彼此的关系正向发展。
“善”的背后是不指责任何一方,是体谅他人的不容易。当然,这也能得到对方的善意反馈。
对郭刚堂来说,儿子总算是回来了——而且,他已经长大,总要成家,即便回来住,也就是“走亲戚”,对两边其实都是如此。
对另一方来说,目前的状态,也是最好的,不必担心20多年的付出化为乌有。
如果持续性以“恶”的方式来对待,两家中总有一方会输掉,而作为两家共有的孩子,那么不管是谁输,郭新振肯定都会很痛苦。
如果真的爱孩子,又怎么忍心让孩子面临这样的选择,让他陷入如此痛苦之中?
因此,以这种方式对待目前的关系,恰恰是基于现实、面向未来的考虑,不是如部分网友所言的“傻”。
当然,他们也可以接受网友的“建议”,选择“恶”,只是他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,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,到底会收获一些什么,又会失去什么。
我个人的判断是,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痛苦,反而会提出这样的观点:你要去“恶”。
对他而言,很容易代入郭刚堂的角色,不太会代入这一事件其他人的角色,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或身边人,有一天也可能去拐卖,也会去收养孩子,或者成为被拐、被收养的那个人。
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,也不想亲身经历,所以会用“办法”努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,而最直接的办法,就是对可能会危害自己的人,释放“恶”:
你别来害我哦,我会用顶顶厉害的手段来对付你!
而郭刚堂就像这款“自我保护游戏”中贯彻这一意志的“工具人”,他按这部分人心意做,那就是“对的”,反之则是“令人害怕的”。说到底这也不少为了郭刚堂好,而是为了让自己心安。
然而,郭刚堂正因为是亲历者,反而不一定这么想:
这一路,他所经历的苦难,是这些人没有体会过的,所以他们很难想到,他是多么不愿意沉浸在痛苦之中,继续用仇恨来度日。他的身边,肯定有人是这样整日沉湎其中自苦,这样的生活会过成什么样,他比你清楚。现在能够有好的结局,为何还要自己破坏,让自己生活在仇恨中?
这一路,他也见过了很多人,看到各有各的不幸,他更能体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,不会用单一视角、自我视角去待人。当一个人能够理解这种复杂性,反而不会一根筋地用“善”、“恶”观点看问题。
正因为他比那些劝他从“恶”的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,也经历了更多,所以他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。
我想,郭新振也是如此。
所以,我才说,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“恶”。劝人为善至少没有什么损失,劝人从恶,付出的代价反而可能是当事人很难承受的。
另外,对这部分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,难道只有“恶”这一种保护安全感的做法吗?
郭刚堂没有找到儿子的时候,就没有陷在“恶”中,他通过努力帮助其他人一家团圆,来寄托自己失去儿子的情感。在心理学中,这是“升华”机制的体现,这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应对方式。电影里,刘德华饰演的角色,帮助井柏然出演的角色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,而这是郭刚堂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。
我认为这才是《失孤》这部作品真正令人动容,也是伟大的所在。
对广大网友来说,你或许做不到郭刚堂那么伟大,但也不是只有“谴责”他人这一条路:
比如那个拐卖儿童的“坏人”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他的处境会变到今天这个地步?这一切到底是怎么造成的?
要知道,如果根本性问题没有办法得到系统性解决,那类似的悲剧迟早还是会发生的,下一个郭刚堂犹在。
同样,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郭新振的养父母,需要收养一个男孩?
他们有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无奈?
你有没有了解,在中国合法收养孩子有多么艰难?
现在福利院的孩子,又是什么样的处境?
那些没有子嗣的人,老后的赡养问题有没有真正得到落实?
你的正义感花在这些上面该多好!
哈恰克说:通往地狱的道路,往往是由善意铺成的。
有很多网友,总觉得是正义感驱使他们站出来,自己是在惩恶扬善,实际上,他们的做法,反而是把别人可能推向更悲剧的深渊。
对郭刚堂父子来说,团聚是令人欣喜的,但是这种父子关系本身也是比较脆弱的,他们如果能够以现在的方式去继续相处下去,其实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。
但是,他们也很有可能受到部分仇恨式言论的影响,最后也变成反目成仇。
这是有前车之鉴的。多少互联网上的感人事件,最后的走向不就是如此不堪?他们的名字我都不忍列举。
不希望郭刚堂父子最后也名列其中。
人与人的信任其实是很脆弱的,需要好好呵护。即便在一起生活20多年的人,有心人搞破坏也是有可能成功的,何况他们这种脆弱关系的父子情?不要高估自己,仇恨的种子很容易生根发芽。
另外,还有一点要提醒郭刚堂父子。
互联网上生活着一群本身不幸的人。对他们而言,看到父子团圆,特别是有两个家庭都能爱一个孩子,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羡慕和嫉妒的。
对他们来说,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家庭,甚至没有一个人爱过他们(至少他们从未体会过)。
这时候,这种羡慕和嫉妒,可能以一种正义感、道德感和规劝的形式出现,实质就是挑拨离间。目前就是破坏这种团圆和爱,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心理平衡,并且进一步验证他们心中早就有的结论: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好人,也没有什么真正坚不可摧的爱。
他们要做到这点,其实也是容易的。在一群人中,分出几拨,拔高一拨,批评一拨,打倒一拨——比如,无限支持郭刚堂,批评郭新振的做法,打倒郭新振的养父母。
这是最常见的“分化”手段。让本来可以凝聚一起的人,觉得不是一伙的,反而需要彼此对立,这样就可以“逐个击破”了。
而且,他们这种做法,对于深受痛苦的当事人,可能还是屡试不爽的。因为痛苦伴随脆弱,脆弱的时候,最容易让人钻空子。
因此,郭刚堂一家要么坚定地抱在一起,气死他们,要么就赶快消失在舆论前,让他们忘记你们。真正幸福的人,很少会在朋友圈晒幸福,就是这个原因,没必要出来碍他人眼啊!
希望郭刚堂父子引起重视,也希望广大网友不要被这群人所挑拨上当受骗,以为是在做什么正义的举动,实际上是在助纣为虐。
你只需要对他们说:
你有病还是去看病吧,不要继续在这里那里羡慕嫉妒恨了!
你病好了,也会有人爱你的!
您还想看到“自我成长”、“社会心理分析”什么方面内容?或者,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、主题的文章?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(我们会保护您隐私,不会公开出来,请您放心留言。)
来自中年冯唐的忠告:一个人有这些本事,才能过好自己的下半生成人欺凌现象亟待重视:成年人面对欺凌可以采用的7种应对方式
抑郁将成世界最常见负担疾病,你需要知道这5种非典型的抑郁类型
从错换人生到林生斌事件:为何受害者之间最后都反目成仇?
为何说“一万小时定律”和“刻意练习”已经过时?
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7月活动报名: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普及课(线上)
线上研讨会邀你参加:如何更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心理危机?
2021线上朋辈咨询招募中: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
平民价·上好课|咨询师家庭和伴侣治疗系统学习招募(线上)
7月21日线下心灵聚会:不确定的年代,如何打破内心的焦虑循环
平民价上好课· 2021心理动力学(精神分析)系统学习招募
公益线上| 后补习时代的家长成长营:如何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?
2021下半年·朋辈咨询课程: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
关注本公众号,回复【会员】,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
点击阅读原文,可了解: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